3 白 杨
导学案设计
课题 |
白 杨 |
课型 |
新授课 |
设计说明 |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文章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组织文路。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全文,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本文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积累学习。 |
||
课前准备 |
1.搜集有关白杨树和新疆建设兵团的文字资料与图片。(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大致内容。(学生) 3.制作课件。(教师)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板书课题。 3.组织学生交流白杨树的相关知识,并相机点拨指导。 4.引导学生质疑。 |
1.学生认真听歌曲,了解歌曲的内容。 2.齐读课题。 3.结合课外资料从白杨树的外形、生长情况等方面介绍白杨树。 4.学生质疑。 |
1.欣赏歌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不必整首听完。 2.要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话介绍白杨的资料,别人讲过的不重复。 |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用时:10分钟) |
1.出示初读要求:(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发现生字书写的注意点。 (3)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
1.学生自由读课文:(1)对照拼音提示将生字新词读正确。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读准平舌音“伞”和翘舌音“绍”。) (2)用自己的方法介绍生字书写的注意点。教师相机指导。 (疆:不能漏掉“土”,祖国的边疆一寸土地都不能少;“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尝试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
指导学生思考围绕“白杨”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在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会白杨的坚强(用时:15分钟) |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1)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2)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2.引导交流。 (1)指导学生说说对大戈壁的了解。 (2)找出文中描写大戈壁的句子。 (3)指导读出大戈壁的荒凉。 (4)引导学生画出白杨树特点的词,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树生命力的顽强。 3.指导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读出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
1.默读课文。 (1)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2)画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2.交流。 (1)借助图片或电影、电视等资料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地方。 (寸草不生、荒凉、贫瘠……) (2)找出文中描写大戈壁的句子,读一读。 (3)图文结合,理解“清晰”“浑黄一体”“茫茫”,感悟大戈壁的荒凉与广阔,体会环境的恶劣。 3.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关键词:高大挺秀。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浑黄一体的大戈壁体会其生命力之顽强。 4.读出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
在体会白杨的坚强前,要先对白杨生长的环境进行了解,并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想象大戈壁的荒无人烟,浑黄一体,再进一步体会白杨生命力的顽强。 |
四、总结巩固,抄写词语(用时:10分钟) |
1.概括本课学习的内容。 2.布置抄写作业,随堂查看指导。 |
1.总结自己在本课中的学习所得。 2.复习巩固生字,给生字扩词。 3.认真抄写生字新词。 |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要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一堂课的学习收获,可以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 |
教师批注 |
|
|
|
第二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用时:5分钟) |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让学生自由说说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
1.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
教师可以出示白杨树的图片加深学生感悟。 |
二、深读品悟,体会白杨品性(用时:10分钟) |
1.指导学生默读第4~12自然段,抓住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仔细品读,感悟白杨树生命力顽强、不择环境的品质。 2.课件出示爸爸说的三句话,逐句引导,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感悟白杨树的内在特点。 3.小结白杨树的优秀品格。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
1.学生默读课文第4~12自然段,找出描写白杨树品性的句子,即爸爸说的三句话。圈画重点词,写上自己的理解。 2.围绕下面的内容交流。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分别抓住“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来想象白杨树面对一切自然灾害时的不屈表现,感受白杨树非凡的适应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4.以关键词语为支点,背诵爸爸说的三句话。 |
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引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理解“不管遇到什么情况,白杨依然那么坚强”。 |
三、剖析实质,悟爸爸心愿(用时:15分钟) |
1.指导学生自由读第13~15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2.引导学生体会第13自然段中设问句的作用。 3.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谈谈对新疆建设兵团的了解。 4.再次出示第12自然段爸爸说的三句话,引导找到“树”与“人”的相通相似之处。并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5.学习本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 |
1.学生自由读第13~15自然段。 (1)思考设问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从“也”字中读出了爸爸说树即说人。他触景生情,由树想到了扎根在边疆的建设者。 2.自主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及故事。感知爸爸工作的环境艰苦。 3.合作探究“白杨树”和如爸爸这样的“新疆建设者”的相通相似之处,从而明白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的心愿。 4.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对它的理解。[(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要指导学生弄清句子中重点词、中心词或关键词的意思。先想想字面的意思,再透过字面想象它们暗含什么意思。其次,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想想它的写法,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
四、知识回顾,仿写练笔(用时:10分钟) |
1.请大家回忆五年级上学期所学的《落花生》一课,看看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异同。 2.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
1.学生回忆《落花生》一文,借谈论花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有“借物”的作用,但主要是“借物喻理”,本文主要是“借物喻人”。 2.讨论:生活中,哪些人也有着“白杨树”一样的高贵品格。 3.用上文中的关联词语写一段话来夸夸他们。 4.小组交流,推荐佳作全班交流。 |
教师不要直白地告诉学生借物喻人的写法,而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写作方法,回顾前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表露的内容向隐藏的内容分析开掘,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
教师批注 |
|
|
|
板书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