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100%

第三单元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买椟还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从中有所领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难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从中有所领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成语故事挂图。(2)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一些喜欢的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主题

1.多媒体出示成语故事的图片,让学生猜出图片内容所指的成语。(出示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杯弓蛇影等成语图片,最后停止到买椟还珠图片上,学生可能猜不出,教师从而设置悬念。)

2.引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而多彩,成语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而且,有些成语还有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成语故事,去感受那生动鲜活的小故事。

二、初读故事,了解内容

1.请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成语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也可以向同桌或者老师请教,还可以查字典解决,要读得正确、流利。

2.交流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个郑国人,花高价买了装宝珠的盒子,而将宝珠还给了珠宝商人。)

3.图文对照,理解故事内容。

讨论:商人这样做错在哪儿?

4.感悟道理:我们通过读知道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可是这个小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抓住描写郑国人的做法的语句仔细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有个郑国人出高价买了去。他打开盒子,把里面放着的许多宝珠还给珠宝商人,只留下了盒子。”

(1)指导学生抓住高价”“许多宝珠”“只留下了盒子等谈理解。(高价说明花了很多钱,许多宝珠却没要,只留下了盒子这种做法让人觉得不理解。怎么能把值钱的宝珠舍去,却留下了并不重要的盒子呢?这个郑国人的做法太愚蠢。)

(2)文中哪句话含蓄地表达了道理?

(不晓得宝珠比盒子贵许多倍。)

(3)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个郑国人,你打算用哪个词?

(舍本逐末、只重外表、不会取舍。)

(4)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人吗?如果你发现身边有这种人你会怎么做?

三、总结收获,感悟道理。

1.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有什么收获?请你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不要像故事中的郑国人一样只注重外表、不会取舍。比如我们在买文具时不要被各种漂亮的包装和外表吸引,要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去超市买商品,不要只看包装是否华丽,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

2.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而且还能联系生活谈认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我们可千万别做这样的人啊!

四、拓展延伸,挑战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再给大家讲一讲。

2.说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记住很多成语?

3.学生小组内讲成语故事,并推荐一名代表全班交流。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个人。

4.教师推荐:

老师给大家推荐几个成语故事,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读一读。

《指鹿为马》《郑人买履》《涸泽而渔》《黔驴技穷》。

五、作业设计

1.将今天学习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然后再选择几个你感兴趣的成语故事讲一讲。

2.把全班同学讲的成语故事综合到一起,开展一次以中华成语为主题的手抄报展。

3.班级开展一次成语故事比赛,看谁讲得多,讲得好。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充分的备课活动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图片,采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成语,亲近故事,激起了他们对学习成语故事的强烈兴趣。其次,重点关注了成语故事的理解,抓住成语与故事的联系去理解,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在理解之后揭示成语所表达的道理,并注重了成语的运用,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尤其是拓展延伸部分,学生搜集了解了许多成语故事,同学们畅所欲言,极大地丰富了本课教学,也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次,关注学生识记成语故事的方法,通过交流识记成语,培养学生识记成语故事的兴趣和能力。


·
·
·
·
##百度统计 2017-7-22 王海龙添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