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100%

5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写出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人们会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在教学时,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学法迁移进行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各异,表现出来的情趣也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通过创设情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查找三位诗人的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读三首古诗词,自学生字词。(2)查找三位诗人的资料,了解词牌名。(3)搜集描写儿童的古诗句。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让我们看看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是否和我们一样。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教师由谈童年引入,巧妙地与本课三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词衔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三首古诗词,要求:(1)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2)借助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3)想想这三首古诗词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读三首古诗词,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篙(ɡāo)、棹(zhào)、翁媪(ǎo)、卧剥(bāo)、清平乐(yuè)

提示亡赖无赖,“亡在这里读,是古汉语中的读法。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5.指导生字的写法:

“蓑,上下结构,下面是,要写好第二个横。有五个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是左宽右窄。

6.再读三首诗词,边读边想,分别从诗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出描写儿童的诗句。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以读为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理解诗词大意。教师只需在关键之处设疑、提醒、解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牧童》。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3.精读诗句,理解诗意。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①想象草铺横野”“笛弄晚风的意境和画面。

②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来体会六七里”“三四声

(在辽阔的原野上,时断时续地传来悠扬动听的竹笛声,感觉是那么舒适与自由。)

③说说读后的感受。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读完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②说说体会到了牧童怎样的心情。(自由、随意、舒畅。)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不脱、卧。)换成或者行吗?

③带着体会到的心情读诗句。(指名读,齐读)

④想象牧童会在月光下做什么、说什么。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远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5.体会诗人的情感。

(1)介绍诗人吕岩。

(2)说一说,诗人借诗歌表达了什么?(诗人对这种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四、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师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

——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接下来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小组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在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3)说一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判断?做做的动作。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感受到了怎样的两个孩童?(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
·
·
·
·
·
·
·
·
·
·
##百度统计 2017-7-22 王海龙添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