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恐龙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以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因恐龙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其种类、外形和习性等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研究推测而来,故作者在行文时多处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教学设计时,离不开直观形象的课件,但重点还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后,由扶到放学习其他种类的恐龙。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的一般知识,学习说明方法,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充分利用网络、图书等,自主收集恐龙的图片、玩具模型及文字资料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单了解
1.大约两亿年以前,广袤的大地上,生活着一类数量巨大的爬行动物,它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恐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要交流自己已了解的恐龙知识。
设计意图:恐龙,学生十分感兴趣,但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为此,鼓励学生回家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伊始作交流,从而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在乐学的状态下开始读课文。
二、读通全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学课文,出示方法提示: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读课文或先读准生字再读通课文,或先读课文,遇到生字再读绿线中或田字格里的注音,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学习效果:
(1)让学生自选自然段读课文,同时帮助学生及时正音。
(2)按读音分类,帮助学生读准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课件出示词语)
“型、猛、锋”是后鼻音,“漫、剑”是前鼻音,“齿、沼”是翘舌音。
“匕”读bǐ,不要读成pǐ。
(3)重点指导书写生字:本文中左右结构的字有5个,“亿、漫、猛、谜”左窄右宽,“剑”左宽右窄。上下结构的字有4个,写时注意上紧下松。其中“畏”注意竖提的位置,下部左边不能多一撇。另外,“匕”字的一撇不能出头。
(4)那么你们对哪些词语不理解呢?哪些已经解决了?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其过程多机械单调。此设计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或先读准生字再读通课文,或先读课文,遇到生字再读课后的注音,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既给予了读书方法的指导,又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三、整体感知,学习首段
1.先自由读课文,再同桌互相试着用“课文先写了……再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句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班上交流。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两亿年以前”体现了恐龙生活年代的久远;“大片大片的沼泽”“茂密的森林”体会到了当时的环境十分适合恐龙生存;“到处漫游”“遍及整个世界”体会到了恐龙的活动范围广、数量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有难度。为此,借助“课文先写了……再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句式帮助学生尝试归纳,使学生拾阶而上。而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完全让学生自己阅读体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交流收获,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课堂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巩固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交流课堂收获,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而作业的设置,更是起到了巩固生字新词的作用。因为词语教学,仍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课文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介绍了恐龙的哪些内容。
3.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恐龙生活的年代十分久远,生活环境无比优越,它们数量庞大,足迹遍布整个世界。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恐龙的王国。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注重了对词语掌握情况的检测,又重视了对文本整体的回顾。教师的导语,将学生一下子拉入了恐龙的世界。本堂课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分清种类,了解特点
(一)找出中心句,圈出恐龙种类。
自读课文,圈画词句: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亲戚?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认识恐龙亲戚。
1.鱼龙和翼龙是恐龙吗?谁能把你的根据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读后出示: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
2.(自问自答)为什么说鱼龙和翼龙属于恐龙的亲戚呢?因为它们虽然都生活在同一时期,有很多生活习性相同,但恐龙只是陆地上的霸主,而鱼龙和翼龙分别是水中和空中的霸主,所以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
3.(出示“鱼龙”图片)这就是“鱼龙”。书中是怎样写的?谁来读?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什么?
预设:课文将鱼龙和今天的海豚相比,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鱼龙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
4.(出示“翼龙”图片)这就是“翼龙”。为什么叫它翼龙?谁来读?这句话把翼龙比作什么?(学生交流,齐读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