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了解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作用,但是对折线统计图还比较陌生,针对上述因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联系实际,体会引入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教学伊始,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学生在栽蒜苗实验中亲自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和优点,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使学生在思考中意识到条形统计图的局限性以及引入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2.对比尝试,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画法上的相同及不同之处,从而产生自我尝试的欲望,并在教师的帮助鼓励下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完成作图尝试,使学生的作图水平得到提高。
3.合作探究,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及用途。
结合教师的讲解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体验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预测的科学性,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收集到的关于蒜苗生长情况的数据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老师每隔1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栽的蒜苗。
课件出示:
第几天 |
第2天 |
第4天 |
第6天 |
第8天 |
第10天 |
第12天 |
蒜苗高/厘米 |
1 |
3 |
7 |
10 |
14 |
15 |
(1)从表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如数据是每2天统计一次的;第6天蒜苗高7厘米……)
(2)你能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格子图上制作)
(3)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课件出示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
谈话:前段时间老师布置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记录和观察,我们学会了绘制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看出蒜苗每天的生长情况。但是大家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用它来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一组表示蒜苗生长情况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好像不太合适,因为从条形统计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跳长高的。
3.通过同学们的观察,知道条形统计图虽然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但是用它表示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所以,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另一种表示方法——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及优点,借助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众多相似之处来减少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难度。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探究作图方法。
课件出示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
师:这是老师画的折线统计图,小组合作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以下特点:
(1)相同点:①写清名称;②画横轴表示第几天;③画纵轴表示高度;④确定用1格表示几个单位。
(2)不同点:①第几天与竖线对齐,而不是与格子对齐;②蒜苗的高度用点表示,而不是用直条表示;③要把描出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标出数据。
(3)引导尝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画出折线统计图。(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4)演示验证。
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2.探究读图方法。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点的含义:不同时间蒜苗的高度)
(2)读趋势。
师:同学们知道了点表示什么,那么由点连成的线段表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由点连成的线段表示蒜苗的生长趋势。读局部趋势,从第4天到第10天长得快,从第10天到第12天长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