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创设有效情境,引入新课的教学(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看她是谁?她带来了什么?
生:笑笑,她带来了她栽的蒜苗。
师:笑笑利用十一假期在家亲手栽种了蒜苗,并记录了蒜苗的生长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栽蒜苗的相关统计知识。
师:老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一个统计图,它叫什么呢?(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蒜苗每2天长多高。
生2:蒜苗的生长情况。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又把它制成了这样的一个统计图,想想,在哪儿见过它?(股市、天气预报、彩票站……)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现在观察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条形统计图由直条组成,折线统计图由点、线段组成。
师:同学们真是好眼力,通过比较,马上就把折线统计图最基本的特征找到了,那么关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呢?
……
赏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方法。本片段通过和之前学习的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直接出示折线统计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了激趣引入的目的。
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及优点(教学重点)
师:看到老师画的折线统计图,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下面就来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课件出示,讲解画图方法)
生:我可以用方格纸画出来。
师: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1: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轴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纵轴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
生2: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则用点表示。
师:再仔细观察,这条折线是怎样变化的?
生:这条折线是逐渐上升的。
师:观察折线的坡度变化,可知这条折线代表着蒜苗的生长趋势,蒜苗从第4天到第10天生长的速度很快,过了第10天长得较慢。
师:正是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师:预测这株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赏析:教师在本片段中注重学生的观察、比较,示范给学生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然后让学生自由画一画,使学生掌握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最后探究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和作用,使学生理解得深刻,掌握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