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自然之道
导学案设计
课题 |
自然之道 |
课型 |
新授课 |
设计说明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感受理解、朗读品味、想象、表达就成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本导学案设计着眼于让学生去勾画、理解、朗读、想象和表达,意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自然之道”的深刻含义,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道理。 |
||
课前准备 |
1.搜集揭示大自然规律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学生)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导入新课,初识“自然之道”(用时:5分钟) |
1.教师板书课题。 2.教师引问:读了题目后,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 |
学生谈完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后,教师不给出确定的答案,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
二、初读课文,感知“自然之道”(用时:10分钟) |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2.抽读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含义。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4.默读课文,组织学生交流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5.指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读准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 3.分小节汇报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汇报“自然之道”的含义。 5.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来到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作者及同伴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
1.本课生字词较多,要加强指导。“侦、嘲、蠢、彻”都读翘舌音,“吁(xū)”不要读成yū,“幼”要和“幻”区别开,“啄”不要少写一点。必要时,教师要范写难写的生字。 2.对于课文中的生词,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查词典、联系课文内容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但不要照搬词典上的意思。例如“欲出又止”“踌躇不前”可通过做动作来理解;“若无其事”可借助词典了解其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读懂向导的表现。 |
三、转换角色,体会“自然之道”(用时:20分钟) |
1.指导学生读文,想象:当你置身于岛上,看到嘲鸫啄食海龟这一幕,你的心情怎样? 2.教师出示画面和第3自然段文字,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品读描写小绿龟的词句,引导学生结合词句谈感受。
5.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卡: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写“我”和同伴表现的语句,用浪线画出写生物学家向导表现的语句。
6.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表现。 7.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嘲鸫和幼龟之间的故事将如何发展? |
1.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2.结合画面理解文字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突然”说明出乎意料,让人很着急。“啄”,很凶狠,很危险,让人心痛。“欲出又止”是指想出来,又停下来,犹豫不定。“拉”就是往出拽,它如果被拉出来就没命啦。 3.学生带着感受读句子,读出形势的危急和令人担心紧张的氛围。 4.因为嘲鸫非常凶狠,外面危机四伏,所以小绿龟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 5.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小组交流后,结合活动卡进行汇报。(“我们”的表现: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的表现: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6.学生分角色读第4自然段,读出人物的不同表现。 7.学生根据课文的有关语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 |
1.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向导”的话语与思想感情。品读中可抓住第4自然段向导的话,采用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2.教师可在学生想象时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增强词语训练。 |
四、谈话总结,感慨“自然之道”(用时:5分钟) |
1.指导学生总结全文。 2.教师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收获。(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2.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
总结时着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词语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
教师批注 |
|
|
|
第二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谈话导入,回顾“自然之道”(用时:5分钟) |
1.抽读词语,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2.在词语的提示下,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引入新课。 |
1.开火车读词语,读准字音。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齐读课题。 |
教师注意渗透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抓重点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
二、围绕事件,探讨“自然之道”(用时:20分钟) |
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第5~8自然段,用“____”画出体现“我们”感到震惊的词句。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读书心得,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引导学生想象幼龟鱼贯而出的场面。 (2)课件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让人震惊的情景。
3.再读课文,品味关于“我们”言行的句子。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句子,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感情。
5.出示说话练习:用“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______________”说出“我们”的感受。 |
1.按照自学要求,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抓住关键语句谈自己的感受。 (1)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结合“鱼贯而出”体会幼龟的数量之多。) (2)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抓住“成百上千”来体会幼龟数量之多,抓住“无遮无拦”来体会幼龟面临的形势的危险。) 3.学生用“____”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进行汇报。 4.学生读句子汇报: (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5.学生转换角色,进行想象。 (1)假如你就是作者或在现场的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 (2)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
1.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时,注意说清图意,可以由此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我”和同伴们此时的心情怎样? 2.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阅读批注汇报读书心得。 3.结合课后题体会“悲叹”的表达效果时,可以联系上文,理解向导说的那句话。回想一下向导说的那句话,你还会劝告他吗?还会哀求他、指责他吗?从而理解“自然之道”。 4.说话练习时,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做事情要遵循“自然之道”。 |
三、理解全文,内化“自然之道”(用时:10分钟) |
1.引导学生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2.全班交流,深入理解课题。 |
1.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我们不仅要认识自然之道,还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2.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谈一谈对课题的更深刻的认识。(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是要失败的。) |
交流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时,注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
四、拓展延伸,深化“自然之道”(用时:5分钟) |
1.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全文。 2.教师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索自然:搜集有关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严重后果的新闻资料。 |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收获。 2.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 |
教师推荐阅读《大自然的启示》,开拓学生的视野。 |
教师批注 |
|
|
|
板书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