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诗两首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以读代讲,品悟诗意 (教学重点)
师:昨天,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觉得美。你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请大家自己试着读读看,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读一读、圈一圈,也可以写批注。
(生各自读、圈、写批注。)
师: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位学生站起来,正欲读时。)
师:等等——吸口气——酝酿感情——把你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这位学生美美地读起了《咏柳》,读后其他学生热烈鼓掌。)
师:你们觉得她哪里读得美?
生:我觉得她把“妆”字读得很美。
师:为什么?
生:“妆”就是打扮的意思,一打扮后,柳树就更美了。
(再请一位学生朗读《咏柳》。)
师:她强调了什么,把什么读出来了?
生:她把“绿丝绦”读得很美,柳条像丝带一样,读出了柳条非常柔嫩的特点。
师:自己再读读看,除了这两位同学读出的美,柳树还美在哪里?
(课件出示柳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在哪里。)
生1:柳条在随风飘动,很美。
生2:柳树嫩绿一片,让人感觉清凉、舒服。
生3:在阳光下,柳叶亮亮的,像绿宝石一般。
师:这张照片就是在小公园拍的,老师越看越觉得美。你们体会得很好,能不能读得好呀?
(学生一起美美地读起了前两句诗。)
赏析: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老师用自己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美美地品读诗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词语读一读、圈一圈,或者写写批注。学生在读后抓住“妆”“绿丝绦”等词语来体味古诗中意境的美,在读文的同时,又通过欣赏绿得鲜亮、绿得鲜活的柳树的图片,进一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在学生交流体会之后,再让学生美美地读前两句诗,就能读得入情入境。因而对于词语的理解,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