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100%

13 钓鱼的启示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钓鱼的启示》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到鱼之后又放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学习本课应依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的情感变化这一线索,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在初读感知、品读体会、朗读感悟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带着自己的问题反复读课文,感悟、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使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思想启迪。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与鲈鱼有关的文字、图片或录像等资料。(2)搜集作者詹姆斯·勒菲斯特的资料。(3)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搜集鲈鱼的图片。(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趣启思

1.多媒体出示鲈鱼视频。

导语: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诱惑,作者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这件事也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文。

2.板书课文题目《钓鱼的启示》,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通过视频创设情境,设疑引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自然而愉快地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生字词,不懂的字词问同学或查工具书。

2.指生分段读课文,师生合作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课文写了小时候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可父亲却让把鲈鱼放回湖里,“我从中受到终生的启示的事。

3.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自主思考后集体交流。)

第一部分(13自然段)钓到了一条大鲈鱼。(起因)

第二部分(49自然段):爸爸让放掉鲈鱼。(经过)

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爸爸的严格教育对的影响。(结果)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师: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体会,或者在空白处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5.小组合作,将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话题,在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思结合,发展思维,理清文章脉络,同时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话题进行讨论,为下节课学习作好铺垫。

三、实践拓展,升华文本

1.联系生活实际,在需要人们遵守规则的地方写提示语。

过渡:生活处处有规则。学了这篇课文,老师心潮起伏,不禁要对所有的人说:请自觉遵守规则吧。”同学们,你们希望人人遵守规则吗?(希望)

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某地的注意事项,提醒大家遵守。可以在湖边的木牌上写一则钓鱼须知,也可以为公共洗手间写一则用水须知,等等。只要是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需要人们遵守规则的地方都可以写提示语,做一个善意的提醒。

2.作品交流。

3.教师小结: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人人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秩序井然,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文明。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是理解语言文字和学习使用文字的过程。读写结合的安排,实现了学生运用自身语言积累,自由表达的目的,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升华。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设疑激趣

1.回顾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发言,师生评价。

3.教师总结:钓鱼给了怎样的启示?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阅读去感受使作者终生受益的启示吧!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课文内容。一方面学生通过回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结合课文设疑,激发了学生品读课文的兴趣。

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

(3)合作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2.师生交流:钓到鱼时的心情怎样?父亲的心情怎样?

(1)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和父亲得意的心情。

3.思考:此时,“我和父亲面临着什么难题?面对这个难题,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做出决定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对于与父亲的,“我”和父亲开始了争论。引导学生再细细地读读课文,看看把鱼留下的理由是什么?


·
·
·
·
·
·
·
·
·
·
##百度统计 2017-7-22 王海龙添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