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100%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表征是指用某种形式表达数学概念或关系的行为,也指形式本身。学生借助各种表征来形成新的理解并表达数学观念,在不同的数学表征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表征之间的转换,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借助画图策略帮助理解题意。

针对画图策略,学生要学会如何用图来描述题意,更重要的是如何表达不同数学对象间的关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用简笔画或用“○”“△”等图案去代替实物,将图案与具体实物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画出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两个比较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便于他人一眼看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启发学生用画圈或画弧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2.通过多种表征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理解用除法计算的方法。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算式表征等多种表征之间进行转换,让学生在画出示意图之后,对照着示意图说一说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求124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从而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课件出示学情检测卡中的检测内容。

2.集体交流,说一说,求一个数中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练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的意义,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作铺垫。

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51页情境图。

1.仔细观察这幅情境图,说一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

(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

2.想一想,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擦桌椅的比扫地的多几人?擦桌椅的和扫地的一共多少人)

3.结合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

(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收集、整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两个数之间除了存在大小关系,还存在倍比关系,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基础。

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明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课件展示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说一说图中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12里面有3412就是43)

(2)引导学生思考:求124的几倍,就是求什么?

(124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

(3)组内讨论:求12里面有几个4应怎样列式计算?讨论后汇报。

(12里面有几个4,列式为12÷43)

(4)想一想,求124的几倍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124的几倍,列式也为12÷43。因为求124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所以也用除法计算)


·
·
·
·
·
·
·
·
##百度统计 2017-7-22 王海龙添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