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成语故事《胸有成竹》,使学生明白做事情之前要考虑全面。
教学重难点
理解成语“胸有成竹”的意思。
课前准备
制作与“成语故事”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明道理
1.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成语故事,不认识的字或者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同桌互相朗读,在读中感悟,思考以下问题:
(1)联系上下文理解“胸有成竹”的含义。
(2)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4)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3.集体交流:
(1)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之前心中已有竹子的形象。现在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2)文与可每天都去观察竹子,看看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有什么变化。
(3)当他从外面回到书房的时候,发现一只猫正抓着那幅画玩呢。原来,那只猫把画上的竹子当成真的了。
(4)要想写好观察作文,就要认真观察,不放过一点变化,这样才能写出生动的习作。
二、相关链接,内化积累
★相关链接
齐白石画虾的故事
大名鼎鼎的齐白石早已是家喻户晓了,一提起他,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画的活灵活现的虾。灵动而呈半透明质感的虾在水中嬉戏,或急或缓,时聚时散,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情态各异,着实惹人喜爱。然而白石老人取得这样前无古人的成就却是来之不易的。据说他画虾先后竟历经八十六年,真是千锤百炼才打造了“白石虾”。
齐白石老家有个星斗塘,塘中多草虾,幼年的白石常在塘边玩耍,从此与虾结缘。儿时欢乐的情景也成了他每每题画的素材。
白石画虾开始学八大家,板桥等人,因时代关系那些古人画虾并不成熟,所以白石的虾只是略似的阶段。
为了画好虾,他在案头的水盂里养了长臂青虾,这样就可以经常观察虾的形态并写生,能更好地了解虾的结构和动态。这时他的虾画得很像,依样画葫芦,但墨色缺少变化,眼睛也像真虾一样画成小黑点。只是像归像,却没有虾的动感和半透明的质感,刻画不出虾的神,仅仅逼真罢了。
再以后,他在观察虾的过程中,将虾的进退,游的急缓,甚至斗殴,跳跃等情态统统收于笔端。更于笔墨变化上增加变化,使虾体有了透明感。他在画虾的头胸部时先用小勺舀清水滴在蘸了淡墨的笔腹上,使之有了硬壳般的感觉。通过观察,强调腹部第三节的拱起,很好地表现了虾体的曲直,弹跳的姿势,因虾的跳跃全靠腹部,这样虾就画得更生动了。他又将虾钳的前端一节画粗,笔力得以体现。最令人叫绝的是他在虾的头胸部的淡墨未干之际加上一笔浓墨,立刻增加了透明感,也使中国画的笔墨味道更浓了。虾的眼睛也由原来的小黑点儿变成横点儿,这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虾的神情而加以夸张的。但是运用得恰如其分,大家见了并不以为怪。
深谙艺术规律的白石老人将躯体透明的白虾和长臂青虾结合起来,创造了“白石虾”,其实这种水墨虾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但是在符合虾的共性的前提下白石鬼斧神工地将他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理念演绎得巧妙至极。
七十岁以后白石老人画虾已基本定型,但仍在不停地改进,使其趋于完美,八十岁以后他的虾画得已是炉火纯青。活灵活现的虾配上芦苇、水草、慈姑、奇石、翠鸟等等,更以刚劲古拙的书法题上自作的诗句,加上充满力感的印章,成就了千百幅给我们高雅艺术享受的珍贵作品,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画虾仅仅是白石老人的雕虫小技,在他的艺术宝库中千百幅艺术珍品静待我们去观赏学习。
三、总结内容,延伸拓展
小结: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同学们懂得了“胸有成竹”的含义,这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古人观察事物的认真细致,这种认真的创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反思
在教学“成语故事”时,我鼓励学生举办了一次“小小成语故事会”,短小的就一人讲一个,篇幅长一些、教育意义深刻的可以一组一个,推选一名代表来讲。会后把大家一致认为故事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办成板报的形式,一周更换一个故事,再配以漫画、插图、成语意思等内容。学生都有所收获。